投資思考(70)~負利率時代的投資想像

~ Tuesday, May 10, 2016

二年前當瑞士的短債殖利率掉成負值時,大概沒人直接猜想得到“它”會如此擴散到那麼多國家,而且連10年期長券也落入“負”的領域!負利率的成因,分析的人比較多,致於其經濟意涵,對投資的啟發是什麼?顯然就絕無的了。

利率在資本主義社會裏,就是最重要的馬前卒基礎觀念,表彰著今天的一塊錢跟明天的一塊錢並非等值,而利率正是兩者間交換的對應關係,當利率為正時,資本主義運作順暢,企業主借錢去謀利,事成之後,只需要適當補償資金給供給方即可,如今,利率變成負值了,該怎麼想這件事情?

  1. 對金錢的觀念,認為今天的一塊錢比較值錢的想法,已經轉變!想想看,負利率的環境從最富有的瑞士展開,就是最有錢的人正在主領金錢思潮的轉變;而長天期負利率債的產生,也正是在告訴大家,這不會是一個短時期內可以改變的事實,早點接受還是比較好。
  2. 資本主義的“利己論”或許將被“利他論”替代:正利率的時代,企業賺錢是天經地義的,這是利己的;至於負利率,恰恰是要自己盡力把錢留著不消費,而且把錢推讓給別人去運用,所以在本質上,已有了利他的心思在裡面。
  3. 投資的標的可能要從“誰能幫我賺到明天的一塊錢,愈多愈好”轉變成“誰能幫我省下今天的一塊錢,愈多愈好”:既然是以利他作為經濟動力的主軸,而且金錢留下來不消費得愈多,未來就愈值錢,投資的邏輯自然要大大的改一改,想想Google辜老師、You tube尤先生、Uber烏小姐…..,不都是同樣的發展模式。

未來的投資,高科技、高生技的投資可能要藉由超高專家去進行,至於一般性的投資,則要回歸人類食衣住行的“生活投資”,這樣的做法,看起來比較容易賺到錢。

投資思考(69)~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失靈,公部門效能提升必是下一輪國際潮流

~ November 09, 2015

現在的經濟困境怎麼辦?各國QE吃到飽,貨幣政策可能已無效;負債赤字沉重,財政政策也沒有多少空間,再問一聲,怎麼辦?

咱們提出“公營部門引入民營化經營元素,提升社會生產力”,意即從總需求政策另闢蹊徑,挑一條政客不願走,專揀硬骨頭啃的道路,既符合現今經濟發展所需,也有機會取得國際潮流領先。

在現今由科技進步所帶動的外部效率提高,正對環境中的無效率企業體形成最嚴厲的淘汰壓力,一向為人所指摘的公營事業與公家所控有的生產要素資源,更是最可以加以改革的方向,在引入活躍有創意的民間力量後,讓台灣社會環境不僅能從產業結構的效率調整,若再加上搭配公民營組合比例的優化,我們一定有更好的機會,從下一波的生產力競逐中勝出。

以1977年巴拿馬運河為例,在美國政府歸還管理權後,巴拿馬政府竟任其荒疏,一個國際超熱門的經商熱點,竟只是被用來做為垃圾場,貧民區與軍事營區的低度使用!這中間的原因,最有可能的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公務人員退縮心態,也或是更糟糕的黑色弊端潛藏其中!試想若是能早點引入民營化有效率的商業運用,巴拿馬的國家負債問題,早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。

再深一層講,現在為了要健全財政想要提高稅率時,有誰會贊成?若是能藉由公部門的效率提升,讓社會觀感變好了,民眾知道他繳的每一元稅款,都有運用得很有意義時,他就不會再嚴重反對增稅,而咱們國家的負債,甚至也有可以還清的一天;此外,稅率提高了水平,貧富差距也可得到改善,讓各種社會不公平的病源完全去除,不再有“相對剝奪感”的存在,社會也將從而更加和諧。

公部門的效能提升,可以從 Active Management入手,再一步步前進到 Hands off ,雖不必急切,卻不該被中途的反對而阻礙、停止了腳步,因為改革所帶來的利益,完全可以cover讓公部門暫停運作的損失,弱勢族群福利也提高了,合起來看,咱們的社會還是有賺到的。

投資思考(68)~市場的return,為什麼不是你的return

~ November 06, 2015

投資的事真是很難理解,多用不同的角度思考,才容易有平衡正確的態度。

  1. 公司賺錢,為什麼買它的股票卻虧錢:即使在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,那一年上市公司的總獲利合計仍在6000億以上,就更別提其他景氣更好的時光,獲利一定是更好的,那麼為何多數人操作股票卻是虧錢居多?理由可能是你只有老老實實地當股東,老老實實的領股息,企業的獲利才有相對應的意義。
  2. 基金公司總是聲稱基金績效有多好,為什麼到了投資人真正賺到的錢總是差很多? 就fund return來說,年化報酬率達到七、八%,並不代表投資人就能獲利七、八%,investors’ return反而是虧錢的佔多數,其中原因是在高低震盪中,搶高殺低,錯過了全段的利益。
  3. 長期定時定額投資基金,為什麼虧錢?投資方法正確,選的又是專業經理人的操作,為什麼長期統計的結果,全體投資人的平均獲利經常只有2、3%?理由是你刻板印象中的好方法,真的對嗎?專業人士的頻繁異動,會不會讓你虧一年就虧掉多年的獲利累積?

投資股票,起心動念應該要以收息為先,所以用殖利率來做判斷是很重要的,比如7%令你滿意,那麼就算買後下跌套牢20%,你也知道三年後就可以回本,而若是在20%低檔,再加碼因價格下跌殖利率升高到8.75%的機會,獲利將更屬可能、更快!有了這個健康的心理與態度,再來求取資本利得,失望的情況就會下降,因為,從殖利率8.75%的回升,就是獲取資本利得的開始啊!

投資思考(67)~想用問題的結果來解決問題,這條路最遠!

~ Monday, May 19, 2014

富人稅過關了!一般的分析都是富人會多繳稅,群體大眾則獲得減稅優惠,社會可以得到貧富差距縮小的好處…等,真的嗎?看是不容易的!

  1. 事件分析者會去計算受影響的9500人可多繳99億的稅,媒體則會進行富人舉雙手贊成,富人多交稅是在作公德…等的報導。
  2. 靜態分析者會說這些高年所得者都是社會創造財富的根基,又是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移動性生產要素,拔了他的毛,他若默默離去,對社會也不是好事;又比如會分析富人節稅管道多,你管了他的人,卻管不了他的千方萬法;也會評論富人稅只管了富人的所得流量,卻放任財富存量更高速的累積,what’s the point?
  3. 那麼若再進一步動態分析呢?高所得者即使未全部離國他去,也可能會因市場升高的稀少性,產生薪俸報價提高以為補償的現象,而企業為了生存,為了平衡競爭力的需要,即會再壓低基層工作者的年度薪資升幅,造成貧富差距的再一次拉大!富人稅原始想達成的目的,反而更難達到。

稅制與利率一樣,都是社會競爭力的槓桿,調的好,福國利民,調得不好呢?藉民氣可用,快速通關的改革,解了近日之危,遺久遠之患,能不慎哉。

投資思考(66)~ 金融行情循環與經濟循環有差異

~ Tuesday, March 18, 2014

經濟成長率由負轉正了,多數一般民眾才會開始認定經濟已經走出谷底!可是咱們生活中的金融操作卻常常不是如此運作,經驗上常會是太慢的,為什麼呢?

  1. 歷史是一種選擇!所以就看咱們是看重選擇的起點,還是在重視選擇的結果:舉例來說,歐債問題時,全球震動,各國央行紛紛出手護援,這就是大家為了救市而所做的選擇,彼時股市也驚慌下跌到嚴重偏低的檔位,當時,就可以說是一個起點;如果要弄到經濟成長率轉正,才覺得 “景氣復甦”,那就錯失了最佳的進場時點與最豐厚的波段利潤。
  2. 金融行情是天天連續的,經濟成長指標則至少是季季(QoQ)間斷或年年(YoY)間斷的,指標公布時間的落後與指標公布計算方式的差異,極易使人在認知經濟熱度的準確性上受到干擾。
  3. 金融行情對經濟指標的“加速度”反應最密切:比如經濟成長率由負5%變負2%,就有極大可能比正1%變正2%要漲得多,因為兩者的加速度是正3與正1之差異。

如果我們以2011歐債危機為“起點”,那麼到這兩年來說,景氣就已“好”了四五年,反過來說,如果你以歐盟經濟體成長率轉正來做起點,那麼狀況就有很大的不一樣了。

投資思考(65)~浴“泡沫”而重生的企業,可以買!

~Monday,December 09,2013

以前看“Engines That Move Markets”的時候,體會到人類追求科技進步的發展,其高潮迭起的情境,比任何經典影片都要來的精彩,有什麼啟發呢?

  1. 人類確實有需求的產業,長線仍將大幅成長,泡沫只是“必經”過程:比如一百多年前的汽車產業,剛發展時,在美國就有200家以上的車廠,每一個股票都是大噴發,投資者搶成一團,但不必經過很久,股價回跌,絕大多數車廠也倒了!可是您看看現代化的人類生活,缺得了汽車嗎?產業只是剩下少數的幾個公司而已。
  2. 泡沫是為了新產業的發展籌集資源,倒下的競爭者是為最後的強者提供養分:以事後的發展歷史來看,美國車廠的GM、福特、克萊斯勒等,就是百年汽車產業的贏家。
  3. 參與新產業的第一階段,是在泡沬中競逐投機的利潤,而能分辨出最後勝利者的投資機會,則是長期眼光的最大報償。

所以,用同樣的觀念,你看到了什麼機會?2013有網路的story,2014的呢?想想看囉!

投資思考(64)~勤苦是海外投資選股策略的根本

~Monday,December 02,2013

海外股市投資是大型投資事業資產投資安排上的必要,可是投資環境浩翰如江海;語言又有隔閡,再加上海外研究費用高昂,咱們可以怎麼做?

  1. 公司內部還是要有自己抓準產業趨勢與市場議題的能力!
  2. 敦請往來證券商研究人員,每週、每月就俱潛力個股提出報告,而且規範他們要“想”出新的market theme來互動討論。
  3. 對於咱們自己正好已有相同看法的標的,加強深入研究,選股的正確性就可以提高!

曾經讀過投資名將彼得林區對選股的看法,他說:如果要找到1支好股,需要研究10支好股;那麼,想找到10支好股的最佳辦法,就是要好好去研究100支個股!此外,最近在interview直投人才時,也聽到他們創投公司的案源尋找法,正好也有相近的策略,其亦仿如“掃街”般努力,要求每週需上報10家新公司,再從中挑出要投資的標的,這策略雖然很土、很辛苦,希望有用就好!

投資思考(63)~聰明的從眾不如腦殘的巧思

~Wednesday,October 23,2013

近日讀到書評“David and Goliath”,是寫引爆趨勢、決斷兩秒間與異數的葛拉威爾新書,依據前三本對咱們的啟發經驗,當場先訂一本再說,書評簡要幾個point,分享諸君:

  1. 過去兩百年大小戰爭,平均每三場,就有一強國會吃敗仗而意外輸給弱國,要是再扣除“正面對決”的案例,弱國更有63.6%會擊敗強國;用在投資上,一個股價上升潛力強卻名不見經傳,與一家股價下跌空間有限的成熟企業,你覺得何者會受到大法人青睞?怕輸的心理與想贏的雄心,你又選了哪一個?
  2. “being 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”比“being a little fish in a big pond”,這就是咱們華人“寧為雞首,不為牛後”的道理,用在教育上,就是硬要子弟“不要輸在起跑點”,變成從小就練琴說英語,長大就建北,這種狀況,實在有必要反思:“才藝種類都差不多,我們的小孩真的贏了嗎?”
  3. 有人統計當資產管理規模大過120億美元,可以納入投資組合的股票支數就會由9000大幅縮減到800到1500,再也不像散戶一樣可以迴轉自如,操作出比市場指數更好的成績,用在投資的道理上,我們應該找人代操?以免也患上大法人的通病?或是先要指定他們的選股方向與投資策略,要不然就該找特色性強的小公司,以免都找大咖,都是在照鏡子,那就有點傷腦筋了。

人人都說,投資是科學也是藝術!大家都弄同一個題材,採相同的布局,畫一樣的顏色,就太no fun了。

投資思考(62)~超高殖利率的工作策略

~Monday,September 02,2013

投資股市想賺錢,有一個方法叫做高殖利率個股投資法,可是大家公認的標的,若是因市場共識而大漲,價格上升太多,那殖利率也就不會高了;而個別公司若是來年獲利減退,致令每股盈餘下降,那麼計算出來的殖利率也高不到那兒去!

所以,若是咱們要找出“當期殖利率”可以很高很高,而且,可以維持夠長一段時間的高殖利率股票,可以:

  1. 要“從小”就找到潛力股:買在冷門時,買在低價時,等到他日後經營規模上升,你領息的相對份額,也會相應比後進者大上許多!只不過此一方法需要幾多年的等待時光,算是長線的佈局策略吧。
  2. 要“從低”買到景氣循環低位的股票:若從殖利率的另一個面向切入,以低價格來做主訴求,只要股價買得夠低,等到景氣恢復,獲利回到正常,殖利率也會很可觀,甚至還獲得轉機股的超額資本利得呢!

假如人家要我們做到portfolio yield 6%的要求,而思考評量的時間範圍只有一年時,那我們可以直接回應:“不可能”,但若是時間軸拉長為三年,則可能性的變化就很好玩了。

投資思考(61)~建立投資決策的大小聯盟,公平公開對待每一位夥伴

~Monday,August 12,2013

如何讓投資團隊不致發生資深者“官大學問大”,年青者“懷才不遇”的遺憾,應設計出投資的“大小聯盟”體系:

  1. 先公開徵求操作人員的投資策略(請注意,這不是以量化決策為限),將它們開發成系統程式,且自動update各相關資料,並計算期間內效益;提出之策略可分類為多空判斷、資產配置、標的選擇與交易技術等。
  2. 依各項策略模式的勝率、效益,來作為分配資產、資源的基礎,並定期update討論檢查,這個過程可以讓勝率高,效益大的策略享有更多的資源,這就是大聯盟;讓“新進”的策略也可以獲得公開公平評比的機會,則是小聯盟。
  3. 一個好的投資組織,一定要有自我進化的功能,還在小聯盟階段的策略,必需多努力修正,已在大聯盟的策略卻也不敢有任何怠忽,這樣子人盡其才的結果,便是投資成績可以愈來愈好。
  4. 長遠來講,凡是好的策略,只要能在大小聯盟系統保存,就可以留之久遠,建立良好的投資文明。

大小聯盟的系統建立,牽涉到來自各方的資訊源,這也是know how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