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思考(52)~當市場結構改變,常用“指標”就應調整

~Monday,April 08,2013

常常會在媒體上看到分析人員以“VIX創新低”,來預示大盤將轉而下跌的機率提高,但結果卻是VIX一路走到更低的水平!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相關性的結構改變上,亦即大家同上同下(市場以Risk on、Risk off稱之)的機會提高了,這又是什麼原因?咱20多年前加入股市時,市場總是以M1B與M2黃金交叉作為股市走多的信號,但後來為什麼不準了?

  1. 資金由銀行業向“資產管理業”移動,使盈虧承受度確實提高不少,間接影響到市場參與者的交易行為後,如果不是累積了一定程度的跌幅,停損的賣壓就不會出現,所以,未來你或許還會看到VIX往下走得更低的情況,但偶而的一跳,卻又會讓人措手不及了。
  2. 指數基金、ETF的興盛使各類股票就如同連環股一樣被串接在一起,透過客戶的申購,各類股一起漲;客戶一贖回,就又一起跌,以致correlation的結構就真的改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。
  3. 90年代以後,科技進步使運用資金的“效率”改變,經濟發展的趨勢又讓貨幣流通速度一路向下,所以貨幣供給指標失效,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事,而且說實在的,把一個流量指標M1B,去穿越M2這個存量指標,真的很有意義嗎?

設計工具、指標是為了簡化分析的過程,但若是假設條件有改變,還是先以質疑的態度對待,畢竟,創新高、創新低的指標都是市場在對你釋放的訊息。

發佈留言